去年对许多新农民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新农民,有的收获了丰收的喜悦,有的经历了经营的挫折,有的扩大了种植规模,有的调整了发展方向。近日,本报记者奔赴各地亲身体会新农民在过去一年的辛酸苦辣。
家庭农场主周延武:谁偷走了种植收益
2015年对于吉林省德惠市朱城子镇哈拉哈村达兰家庭农场主周延武来说是有惊无险的一年。他的农场遭遇百年不遇的干旱,又受到玉米价格下跌的影响,玉米种植收益急剧下跌。但是让他庆幸的是,由于风险防控措施得力,不仅没有像其他家庭农场那样陷入亏损困境,一年还有10多万元的净利润。
周延武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15年,他租种138公顷土地种玉米,土地租金共计131万元;种子、化肥、农药等投入共计63.5万元;人工成本14万元,柴油4.6万元,借贷利息支出11万元,其他支出1.6万元。每公顷土地生产成本16350元,总成本225.7万元。虽然遭遇了大旱,但是由于在品种选择、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等方面都下了大力气,达兰家庭农场粮食总产量没有受到太大影响,总产量达263万斤。但是玉米价格下调给农场带来较大的损失,去年玉米价格每斤0.9元,每公顷产值1.7万多元,每公顷利润只有750元,总利润只有10多万元,比上一年减收34万元。
规模化经营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但是去年玉米价格下跌导致的种植收益下降,让周延武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更有效管控规模化经营面临的生产经营风险。
周延武说,他在经营过程中感觉到,种植效益与种植面积并不成正比,只有规模适合自己,才能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为了管控好生产经营风险,从2014年开始,他就逐步减少玉米种植面积,由原来的260多公顷缩减到183公顷。2015年,他又把玉米种植面积缩减到138公顷。在缩减规模的同时,通过精耕细作来提高单位面积效益。周延武告诉记者,他今年将继续减少玉米种植面积到100公顷左右。
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扶持政策,但真正落实起来相当困难。由于无法取得低息贷款,周延武只能从民间高息借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经常面临资金链可能断裂的风险。他希望国家在加大对家庭农场补贴力度的同时,能拿出一部分资金成立担保公司,为农民贷款提供担保。得到10万元补贴远不如得到100万元贷款更能助力发展。周延武说。
现在玉米出现阶段性供过于求,国家希望通过调减玉米种植面积来缓解产能过剩的问题。周延武认为,调整种植结构存在一定的风险,可能会导致其他农产品供过于求,希望国家能够出台相应的补贴政策,引导农民从事科学合理的轮作休耕,培植地力。
2015年经历的一切并没有动摇周延武从事农业的信心。他说,他将不断创新,积极探索适合土地集约经营的道路。去年,他在农场建立了12块试验田,对新型耕种模式进行试验比较,计划通过几年试验,推出比较成功的耕作模式,实现农业生产的增产增收。
农机合作社负责人黄龙:创新管理多产粮食
清瘦的脸庞上架一副黑框眼镜,皮肤白皙,第一次见黄龙,很难把眼前这张带有浓浓学生气息的面孔与种粮大户联系起来。
在湖南省长沙县金井镇王梓园村黄龙的合作社里,七八个农民围着黄龙,或者反映情况,或者咨询问题,这个画面很有意思——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指导着一群五六十岁左右的农民种田。
今年我们共流转了1744亩地。黄龙对记者说,早稻亩产达到900多斤,晚稻达到1200斤左右。
当初我之所以选择回乡种田创业,完全是好奇心的驱使。黄龙回忆说,在湖南农业大学植保专业读大四那年,老家种了几十年地的叔叔,用他提供的品种育秧,按他建议的方法施肥、防治病虫,结果早稻亩产880斤,晚稻亩产1150斤,比往年都多了200斤左右,我自己也挺惊讶,到底有没有那么神奇?
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2011年大学毕业后,黄龙在湖南农科院工作之余,流转了30亩地搞实验。秋收时节,当地农户说,种了这么多年的地,没见过长得这么好的稻谷。2012年,黄龙以400元一亩的价格流转土地80亩,结合自己所学,大胆采用高密度种植。流转费用的支付约定俗成,是在粮食售卖后兑现的,这大大减轻了我的压力。黄龙说。
真正实现盈利是在2013年,黄龙联合金井镇、双江镇的5个种粮大户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共流转800多亩土地。那一年,黄龙开始摸索更高效的管理方式:每人管一片,每片150亩到200亩;制定标准化生产流程,将水稻种植分为育秧、耕田、播种、防虫等6个大环节、143个小环节,每个环节都有技术要求;明确奖励机制,每人每年1.5万元底薪,再根据管理片区的利润发放奖金,额度2.5万到4.5万元不等。当年年底一结算,每亩田净挣570元,每人分红6万元。
2013年虽然盈利了,但是利润并不高,问题出在机械化水平不够,缺人。2014年,黄龙和其他五个成员决定成立农机合作社,有机械的、有100亩以上田地的、本身是劳动力的,只要满足条件之一的农民,都可以入社。
农机合作社的成立,激发了周边农户的种粮积极性,到2015年年底,合作社共吸纳了47个社员,流转土地1744亩。黄龙说:2015年粮食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成本相比之前大幅度下降,一亩地净利润达到700元到800元。大家一起种粮,越做越有奔头。
去年是合作社成长壮大的一年,也是比较被动的一年。黄龙指着合作社仓库中囤放着的1300多吨粮食说,往年的粮食烘干后就直接装车卖掉了,今年却遇到卖粮难的问题。
谈到种粮的前景,黄龙依旧信心满满:种粮是有前途的。种粮食的回报周期短,费用支付灵活,而且政府给予了大力扶持。我们去年拿到的各种补贴加起来有20多万,政策支持是粮食生产最直接的保障。
大学生回乡种地,在传统的观念里并不被认可。但以黄龙为代表的新农民用丰厚的收入和强大的带动效应刷新了人们的认知。
种植大户蔡明锋:效益正在逐步提高
在江西省龙南县桃江乡宏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的果蔬大棚里,轻音乐悠扬地回荡着。一颗颗草莓攀在架子上,舒展着嫩绿的叶片,根部泡着营养液。草莓进入成熟期,架上点缀着颗颗鲜红的果子,像挂着无数红灯笼,煞是好看。这是赣州市首家智能化无土栽培果蔬基地,虽然目前只有1000平方米,但凝聚着蔡明锋返乡创业的梦想。
2009年7月,蔡明锋从必赢线路检测中心植物遗传专业硕士毕业后,在武汉一家大型国企工作,待遇优厚。2012年底,眼见国家科技兴农和强农惠农的政策不断加力,蔡明锋坐不住了。他想,自己学的是植物遗传专业,完全可以大干一场。于是,蔡明锋毅然放弃令人羡慕的职位,回到家乡龙南县桃江乡当起了新农民。创业之初,蔡明锋只筹集到10多万元,与龙南县一家商贸公司合作,在水西坝村流转2亩土地,运用自己所学,精心培育无土蔬果。2014年,扣除人工、折旧、水肥等各项开支,蔡明锋挣了3万元。初次尝到甜头,他干劲更足了。
2015年开春前,蔡明锋加盖了8座大棚,谁知4月份遇上风暴和冰雹,棚膜被风刮破,不少大棚甚至散了架。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蔡明锋开展生产自救,又从中国农科院购进了优质果桑葚嫁接树苗1000多株。这种优质果桑葚第二年就能挂果见效益。2015年虽然遭了灾,但基地毛收入仍有30万元。目前,蔡明锋的宏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已完成投资100多万元,建成智能化无土栽培大棚1000平方米,发展无公害大棚草莓15亩、无公害蔬菜基地100亩,成为集观光、采摘、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观光园。
原文链接:http://paper.ce.cn/jjrb/html/2016-02/01/content_291045.htm